中國南方人才市場是珠三角主要的人才交流渠道,《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該人才市場獲得的一份《2013年上半年人才供求情況分析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進場招聘企業2.45萬家次,同比下降15.8%;企業招聘職位數53.8萬個,同比下降9%。
智聯招聘首席執行官郭盛說,企業經濟信心指數有所降低,在招收新人方面更為謹慎,這從智聯招聘上職位數量的增長較為緩慢可以看出。“大學生出來沒有特別的技能,可替代性較強,因此找工作也更難。”
信息源:中國電商人才網_www.job003.cn_雄鷹標志
華南師范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所長諶新民對本報說,盡管今年經濟增長幅度放緩,但是新增崗位和就業人數依然在增加,只是相比以前的增速有所放緩。
信息源:電子商務招聘網_www.job003.cn_雄鷹標志
廣東:全民總動員
6月初,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轉發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29項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專家認為,其中包含了多條創新性政策,補貼力度更是前所未有。
比如文件要求,在政府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審批時,要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細化就業影響評估的相關內容,將新增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考慮因素。
文件中對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提出新的補貼政策,中小微企業每新招一名應屆高校畢業生,與其簽訂1年以上期限勞動合同并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費的,給予1000元的一次性補貼,其中,屬于小微型企業的還給予1年期限的社保補貼。
文件還提出,鼓勵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項目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吸納尚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研究助理或輔助人員參與項目實施,其勞務性費用和有關社會保險費補助按規定從項目經費列支。
除了傳統的補貼和舉辦招聘會,地方政府在促進創業方面也花費不少心思。廣州市政府從去年開始舉辦“贏在廣州”大學生創業大賽,以此為基礎組織優秀創業團隊入駐大學生創業苗圃,并為其提供政策咨詢、創業補貼申領、申請小額擔保貸款等服務。
一些國企也在政府要求下承擔了部分幫助大學生就業的任務。廣東某國企員工告訴本報,該公司今年招生的規模比去年還大一些,除了員工流動常規補充以外,還新招了許多人用以擴充新業務。“我們公司每個人的人力成本早在前一年就已做好預算,而且上面也要求我們幫忙解決就業的問題。”
7月初,廣東省直機關提供6000個實習崗位,讓在校大學生進行“職業體驗”。這一由廣東團省委、人社廳、教育廳等多個單位主辦的“展翅計劃”預計將共拿出8萬多個實習崗位,除了省直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有大量民企也參與其中。
結構性失衡
廣州市人社局的一位官員表示,目前的狀況是結構性失業。“簡單來說,就是一方面有人沒工作,一方面有工作沒人去。”
諶新民稱,廣東等沿海地區近幾年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內地的工業化、城鎮化逐漸發展起來,大量外來務工者回流,因此廣東的就業形勢和原先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此前廣東對全國的就業貢獻是最大的,而現在各地分擔了許多就業壓力。
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力資源市場研究室主任陳建輝曾對本報表示,目前的就業難,除了國際經濟形勢不好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經濟結構的調整反映在就業市場上,就是崗位需求結構的調整。
郭盛表示,由于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在國內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相應崗位增長率也較快。比如金融、互聯網、高端制造業崗位增速非常快,而簡單的加工制造業增長得較慢。
此外,目前國內區域性失衡和企業失衡的現象也十分普遍。郭盛表示,大部分人才扎堆北上廣深,而不愿意去經濟增速更快的三四線城市。需要人才最多的是中小企業,而人才流向更傾向于國企和外企,這就造成了人才分配的不均衡。
上述《報告》中提到,隨著珠三角地區產業轉型的不斷深入,企業的人才需求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急需各類中高級研發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但是由于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存在,珠三角這方面人才存量還遠遠滿足不了企業的用人需求。
根據廣東省人社廳提供的今年二季度廣東人力資源市場供求和企業用工監測情況,廣東市場技能人才短缺現象明顯,求人倍率(需求數與求職數之比)高于1.35,其中高級技師更達到1.9以上,高于總體求人倍率1.05.
“紅娘”的困惑
“政府在就業問題上還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諶新民表示,對于就業問題的解決,應該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不要一遇到就業問題就說是政府的責任。政府需要做的,一方面是幫助城市弱勢群體,另一方面要糾正勞動力市場的失衡狀態,此外還應提供就業信息和服務。
而如何糾正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失衡,這正是令地方政府頭疼的地方。前述廣州人社局官員說,目前很多崗位虛位以待,而政府只是做一個紅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不可能強制要求某某企業怎么樣。“如果硬是‘拉郎配’,供需雙方不滿意,紅娘也不好當。”該官員表示,供需失衡就是他們工作中的一個困惑點。
這一點在大學生就業上有明顯的體現。該官員表示,在廣東經濟轉軌變型的情況下,崗位數量實際上并未減少,而現在崗位要求的技術含量和能力比以前“三來一補”(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是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企業貿易形式)的時候要求更高,現在大學生一下子還接受不了。
“市場經濟環境下,任何企業出錢是購買有用性,并不是購買知識,而大學生滿腦子知識,卻缺乏為企業創造勞動價值的能力。這個能力必須在社會實踐中摸爬滾打才能掌握。”該官員直言。
諶新民認為,在解決結構性失衡這一點上,政府能做的包括提供充足的信息服務,提供培訓服務,通過調節勞動力市場價格,以及制定政策和法規來引導。
十八大報告提出要“促進更高質量更充分的就業”,因此除了“保就業”,地方政府目前還在朝著這一更高要求努力。
“不是把人拉進來讓他有活干,而是讓雙方都能找到合適的、能夠發揮最大作用的崗位。”這是前述官員對“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的理解。他認為,國家提出這樣的方向,意味著政府并不覺得就業崗位不足,而是缺少能夠端正就業態度、調整就業期望值、扎扎實實從零開始做好本職工作的人。
在這一導向下,廣州采取了一些做法。比如中國南方人才市場近期走進清華北大,邀請這些學校的學生來南方人才市場交流,讓他們感受廣州的就業環境、就業資源,“認識一下廣州”。
信息源:免費發布招聘信息_www.rcxx.com_免費招聘網
